荔枝很贵,又很难保鲜,即使富贵如赵允良这样的龙子凤孙,也不可能天天吃到鲜荔枝,所以将荔枝熬成稠膏再冲水调服实在是不得已的选择,就像我们的老祖先最初将鲜肉制成腊肉、将鲜菜腌成咸菜一样。

李开周

插画

郑莉

宋太宗生了九个儿子,最宠爱的是第八个儿子赵元俨。

宋朝惯例,皇子小时候在宫里住,一旦到了性成熟的年龄,譬如十五六岁,就会被赶出宫门,搬到自己的府里去。但是这位皇八子赵元俨太讨人喜欢了,太宗皇帝不舍得让他离开,一直等到他二十岁,才不得不放他出宫。所以侍候过赵元俨的太监宫女提起他时,都亲切地称其为“二十八太保”——二十者,二十岁也;八太保者,皇八子是也。

有的读者可能要问了:“既然宋太宗最喜欢赵元俨,那为什么不立他当太子,而立了第三个儿子宋真宗赵恒呢?”

原因很简单,赵元俨不是嫡长子。当然,赵恒也不是嫡长子,但是人家运气好:他大哥赵元佐心理素质太差,看不惯老爹血腥迫害太祖子孙,疯了;二哥赵元僖身体太差,死在了太宗前头。大哥疯了,二哥死了,自然就轮到宋真宗这个老三当接班人了。

论人品,论见识,论克制能力,宋真宗未必比得上八弟赵元俨。《宋史·宗室列传》对赵元俨评价极高:“平生寡嗜欲,惟喜聚书,好为文词,颇善二王书,工飞白。……方陕西用兵,上所给公用钱岁五十万以助边费。……赐白金五千两,固辞不受,曰:‘臣羸惫且死,将重费家国矣?’”

身为亲王,赵元俨不好声色,只喜藏书,书法底子深厚。仁宗时跟西夏打仗,他捐助*费五十万文。晚年得了重病,仁宗赐给五千两医药费,他坚决不要,说:“反正我就 了,干嘛再浪费国家的钱呢?”

传统戏曲里有一位“八贤王”赵德芳,是宋太祖的儿子。照我看,赵元俨才是真正的八贤王。

每个贤人都有其喜好。文天祥赤胆忠心,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但是好色,娶了九个小老婆。王安石不近女色,也不爱喝酒,但是爱吃羊头签(一种像形食品,造型像签筒,用猪网油和羊头肉制成),一边读书一边顺手抓着吃,像吃零食一样。而我们这位八贤王赵元俨呢?虽说“平生寡嗜欲”,但是他也有一项怪毛病:从来不喝白开水,只喝蜜汤,也就是用蜂蜜和热水调和的蜂蜜水。你如果倒一碗白开水给他喝,他会觉得苦,难以下咽。

我儿子小时候也不爱喝白开水,必须往水里加一些白糖、冰糖、蜂蜜、葡萄干或者菊花晶之类的甜品,他才愿意喝。医生分析说,小孩子的味觉特别敏感,只要喝惯了甜水,就一定会排斥没有味道的白水,但是吃糖太多对孩子没有好处,所以 不要再放糖,让他慢慢适应。我估计赵元俨只喝蜂蜜水的毛病很可能也是小时候惯出来的,而他晚年得的重病大概就是糖尿病吧?

赵元俨生了十一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叫赵允良,爵封郡王,毛病更多。清代笔记类丛书《宋稗类钞》记载:“华元郡王允良性好昼睡。每自旦酣寝,至暮始兴,盥栉衣冠而出,燃灯烛治家事,饮食宴乐达旦而罢,则复就枕,无日不如此。由是一宫之人,皆昼卧夕兴。”赵允良白天睡觉,晚上办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是昼夜颠倒。他府里上上下下都得适应他这个生活习惯,跟着他昼夜颠倒。

赵元俨不喝白开水,赵允良也不喝白开水,他只喝甘香汤。甘香汤不是汤,是又甜又香的水。大致做法如下:荔枝剥壳去核,将果肉切碎,舂捣成糊,加清水,掺蔗糖,再放甘草和檀香,在锅里熬煮。一边煮,一边搅拌,翻动,防止粘锅,待到白沫翻滚,改成小火,锅里汤汁逐渐变稠,待可以挑出长长的细丝,停火出锅,用瓷罐盛起来。喝水的时候,从瓷罐里舀出一小团放在碗底,开水冲匀,即成甘香汤。

事实上,宋朝甘香汤不止一种,如果不用荔枝,改用橘子、梨子、葡萄、西瓜,去皮去籽,切丁舂糊,加糖或者麦芽糖,熬成稠膏,开水冲服,一样称之为甘香汤。但是荔枝比普通水果要珍贵,用荔枝熬膏调汤也比用其他水果更美味,读者诸君如果不信,可以自己试一试。

我的经验是:橘子熬膏太酸,梨子熬膏不匀,葡萄熬膏易粘锅,西瓜熬膏呈暗红色,跟番茄酱似的,都没有荔枝熬成的膏好看又好吃,洁白透亮如软玉(加麦芽糖会发*),散发出极浓的荔枝香和蜂蜜香。

蔡京的儿子蔡翛生活 ,日费三十千,也就是三万文。朋友劝他节俭,他振振有辞:“华元郡王非太官不食,非甘香汤不饮,竟夕伎乐,荔枝一味费三十千,吾自奉养,类不过如此。”(宋吕祖谦《丽泽论说集录》)他的说辞是:当年华元郡王赵允良比我 多了,不是御厨做的饭不吃,不是甘香汤不喝,观赏歌舞一整夜,光买荔枝就得花费三万文。

北方不产荔枝,所以荔枝在北方很贵。宋朝运输技术远比今天落后,要想把新鲜荔枝运到北方,必须用船(陆路太颠簸),途中还必须用大量冰块保鲜,所以价格更贵。

南宋王灼《糖霜谱》开篇说:“凡物以希有难致见珍,故查梨、橙、柑、荔枝、杨梅四方不尽出,乃贵重于世。”按《宋会要辑稿》记载,宋神宗时福建地方官采购荔枝十七万颗,采购价十五万贯,等于一颗荔枝卖八百多文,而同时期开封猪肉的价格才五十文一斤,可见荔枝有多么昂贵。

荔枝很贵,又很难保鲜,即使富贵如赵允良这样的龙子凤孙,也不可能天天吃到鲜荔枝,所以将荔枝熬成稠膏再冲水调服实在是不得已的选择,就像我们的老祖先最初将鲜肉制成腊肉、将鲜菜腌成咸菜一样。

不过话说回来,腊肉有鲜肉没有的味道,咸菜有鲜菜没有的味道,荔枝膏也有鲜荔枝没有的味道——鲜荔枝只有甜味,香味并不突出,一旦熬煮成膏,果肉中暗藏的几十种乃至几百种芳香就会脱颖而出,其中最突出的是蜜香,非常温暖的蜜香。

宋朝版本的甘香汤稍微复杂,熬膏时通常要加入一些药材和香料,如甘草、豆蔻、生姜、砂仁、麝香、檀香、乳香之类。咱们没必要盲从古人,可以只用果肉熬膏,不要加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能保证水果原有的香味不被药材和香料遮盖住,还能避免乱服中药所带来的健康风险。

当然,糖还是要加的,倒不是为了增加甜度,而是因为不加糖的话,纯用果肉和果汁很难成型,它不黏,不结团,不能长期存放。如果您觉得蔗糖太甜,蜂蜜太腻,就放一些麦芽糖好了。

元代药典《御院药方》第二卷收录了一道名为“荔枝膏方”的药方,不知是不是元朝人发明的方子,抑或是抄录自宋朝药典或者金国药典。该方全文如下:

乌梅八两、肉桂十两、乳糖二十六两、生姜五两(取汁)、麝香半钱、熟蜜十四两,上用水一斗五升,熬至一半,滤去滓,下乳糖再熬,候糖化开,入姜汁再熬,滤去滓,俟少时,入麝香,用如常法服。

用清水煮乌梅,煮到水剩一半,将乌梅捞出扔掉继续煮,陆续放入乳糖、姜汁、麝香,直到 熬成稠膏。这道方子里并没有荔枝,但是为啥要叫“荔枝膏”呢?因为熬出来的稠膏有荔枝的味道,可与荔枝膏以假乱真。或许古人买不起或者买不到新鲜荔枝的时候,就用乌梅来代替吧?

乌梅是一种中药,用梅子晒干而成,现在中药店里可以买到,黑不溜秋地很难看。用它熬膏, 先泡软,再切碎。如果家里有多功能的料理机,直接将乌梅磨成粉,效果更好。在熬制真正的荔枝膏时,用榨汁机将果肉榨细再熬,其实也比传统的切丁捣糊快捷得多,这就是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

延伸阅读

专栏

李开周:宋人吃羊肉去不去皮

(点击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精彩内容)

中国烹饪杂志

中国 影响力的餐饮杂志,创刊于年,发行遍及海内外。

新浪微博:

中国烹饪杂志

点击以下图片,即可进入《中国烹饪》发行部官方微店订阅本期杂志。

本号所有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提前沟通,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

点击“阅读原文”,精彩内容。

↓↓↓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康复标准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dougena.com/bdgyx/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