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每个同学都经历过,中学语文有三难,纯语法、文言文、周树人。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早年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要用文章启发国民的心智和思想。

一读到鲁迅文章,学生们就头疼,拗口,犀利,看不懂。但是文章是考试必考的,老师一再嘱咐要把文章的思想,社会影响弄懂,还要摘抄金句,积累作文题材。

我们从小学到高中学习了很多的鲁迅文章,每次读到就会唉声叹气,这么难为什么要学呢?

每次考试前,鲁迅文章都要花时间去复习,我们只能一声叹息.....

年开始,全国语文教材改革,部分鲁迅的文章被移出中学教材中,年,初中语文教材中只剩下8到10篇文章了,高中文章中只保留了2到3篇了。

一些艰涩难懂的被替换了,留下的是容易理解,有趣味的文章。

去鲁迅化有二十年了,这个争议还一直存在,我们到底要去的是什么?

去鲁迅化风潮

从上世纪90年代末,教育界就有一种观点,“去鲁迅化”,专家认为中小学课本里的鲁迅文章篇幅太多,应该删除部分,保留部分。

他们提出,中国的作家很多,去掉部分鲁迅的文章,可以让其他风格作家的作品入选,让学生们读到更多风格作家的作品。

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学生无法体会到作者的创作真实意图,毕竟年代久远,学生无法体会那时的社会背景,自然不能读懂其中的含义。

鲁迅文章表现了社会以及人的黑暗一面,对于心智还未成熟的学生,有负面影响。还有他的文章具有煽动性,学生并不适宜这类文章。

鲁迅被人诟病的一点是他的严谨性,他的文章中有错别字,错别字是有感而发还是随性所至,不得而知,但是学生会受其影响,用字不准确。

这些都是教育界人士的观点,听起来是有些道理的。

反对者认为鲁迅的文字充满了悲愤,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余不公正,让人们觉醒,他的作品犹如一面人性的镜子,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出境。

先生的文字如同长矛挖出灵*深处的黑暗,字字珠玑,他的文章可以带来人对自己和社会的思考。失去了,我们将失去一种重要的思想传承和文化血脉。

年之后,初中的课本做了一些替代,比如《“友邦惊诧”论》《论雷锋塔倒》被删除了,重新选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只保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种趣味十足的文章。

文学大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曾经在自己多次的演讲中提到,自己愿意用所有的作品去换取鲁迅的一部中篇小说。他一直提到文学需要揭示黑暗,不是温情脉脉,他在创作的早期一直崇尚他的风格,在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也一直寻求超越鲁迅先生的风格。

《我在岛屿读书》节目中余华,小时候因为背不出鲁迅的文章,经常被老师批评,他那时也很痛恨学习鲁迅文章。

35岁时,要参与编剧一部鲁迅的作品,他家里居然没有鲁迅作品,于是他去买了全套作品。

他第一次仔细的阅读鲁迅的作品,第一篇《狂人日记》,第一句就将余华深深的吸引进去了,这是一个中国最棒的小说家的文笔。

紧接着《孔乙己》《阿Q正传》让余华读得欲罢不能,他看到了作品中的鲁迅先生性格中的不同展现,他自此也成了鲁迅的小迷弟。

日本的许多作家对鲁迅作品也非常崇敬,也一直在日本致力于宣传他的文章。

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去鲁迅化?

今天看“去鲁迅化”

鲁迅先生其实是一个多面的人物,才华横溢,不只是一个横眉冷对的人物。之前热播的大剧《觉醒年代》里面的鲁迅先生,精通设计篆刻金石,北京大学的校徽还是他的作品。

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每一个人都有被时代所困的痛苦,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的动荡,无能为力。他是一个充满正义和良知的文人,拿起手中的笔,用文字化作长矛直戳人们心灵深处。

文字如同一剂良药引导我们思考社会问题,唤醒年轻人对社会以及未来的思考,培养自己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将这种力量传递给全民族的血脉中。

许多当年学生时代痛恨鲁迅文章的人,多年后再次拿起他的文章读,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他是最准确的剖析中国人性格的作家,一阵见血,阿Q,孔乙己,闰土这些形象中,你多多少少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人性的丑陋暴露在阳光下,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惊出一身汗来,当年为众多的知识分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民族危机之际,他的作品时刻惊醒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

鲁迅的作品更多是一种中国精神的体现,民族不能消失的就是这种精神。鲁迅是最懂我们民族的人。

在中小学肯本中去鲁迅化,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面。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针砭时弊,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去思辨,去担当,做一个有气节的人。一个民族一直都需要这样的一个人,需要这样的思想家时时为民族发声。

中国人是离不开鲁迅的,他不是一个标记和符号,我们需要他的文字来滋养我们的心灵。鲁迅的文章既有趣味性回忆自己成长的,也有对人性剖析的小说,杂文。

我们可以根据年龄认知去调整难度,不是一概而论的都换成温情的文章,那会让学生失去对残酷人性的认识。

下一代在启蒙阶段,如果失去最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导师,那是可悲的。

结论

鲁迅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宝库能因为有一些文章艰涩难懂,就将他所有的东西束之高阁,一直鼓吹“去鲁迅化”的论调。

中国大部分普通人都是从小读着鲁迅的文章,那只是对付考试,长大之后才发现文章中的真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

民族精神是需要载体去传承的,那么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是最好的说明。一场“去鲁迅化”的争论,让我们更加看清了鲁迅先生的价值。

#鲁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dougena.com/bdgyl/12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