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血常规,涂片镜检作用大二
血常规审核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大家一起来看这个血常规结果,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遇到这种情况,你会直接审核吗? 外周血涂片: 我们知道,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大于50%,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大于10%,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指标之一,该患者会是传单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打开患者的病历:患者,女,7岁,以“发热五天,淋巴结肿大查因”为主诉住院。查体:双侧扁桃体肿大,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双侧颈部、腹股沟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以及肝脾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 西方发达国家应用较多的是年Hoag-lands提出的标准:(1)临床三联征:发热、咽峡炎、淋巴结病;(2)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大于50%和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大于10%;(3)血清嗜异凝集抗体阳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及PCR技术广泛用于临床,EB病*的各种抗体及DNA也作为EB病*感染的指标。 EB病*抗体解读: 衣壳抗原(VCA):可产生IgG和IgM抗体,VCA-IgM抗体早期出现,在1-2个月后消失,是新近受EBV感染的标志;VCA-IgG出现稍迟于前者,可持续多年或终生,故不能区分新近感染与既往感染;VCA-IgA急性期出现,阳性率低于IgM。 早期抗原(EA):是EBV进入增殖性周期初期形成的一种抗原,其中EA-D成分具有EBV活跃增殖的标志。EA-IgG抗体于病后3-4周达高峰,持续3-6个月。 核心抗原(EBNA):EBNA-IgG于病后3-4周出现,持续终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注:图片来自《诸福棠儿科学》 EB病*DNA检测: 外周血EB-DNA是一种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方法,在抗体反应尚不明确时,可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在病程14天,多数EBV-IM患者血清中已检测不到病*核酸,病程22天后,EBV-IM患者血清核酸均阴性。 EB病*阴性的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有哪些呢? 约10%的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并非EBV感染所致。引起相似临床表现的其它病原体包括CMV、MP、HIV、弓形虫、HHV-6(人疱疹病*-6)、乙型肝炎。 其次,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分布特征具有多样性,除了EBV感染外,还需注意是否合并MP、CMV等病原的多重感染。与单纯EBV感染相比,多重感染患儿病情更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dougena.com/bdgyl/7517.html
- 上一篇文章: 果树花片的功能,你知道吗
- 下一篇文章: 参芍片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