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18/5469129.html
盛夏七月,南盘江畔热浪袭人。即将采摘的西瓜,孕育这脱贫致富新希望。在江岸不远处的兴义市南盘江镇田寨村,兴义市泊舟渔歌农业有限公司西瓜种植基地里,绿油油的瓜藤下,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挺着肚子晒太阳。江风拂过瓜地,让人感到了丝丝的清凉。“在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们试种的新品种‘甬密4号’获得了成功。你看,这些瓜一个个的长得多好!”基地管理人员肖飞抱着一个大西瓜,脸上满是笑容。     西瓜种植属于立竿见影、吹糠见米、快速增收的农业产业项目。今年初,黔西南州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针对州内西瓜育种和栽培成套技术缺失的实际,利用东西部技术协作扶贫契机,与在西瓜育种、栽培方面具有较强优势的浙江省宁波农科院合作,引进该院的“甬密2号”“甬密4号”“甬密6号”等多个西瓜新品种以及“甬甜5号”“甬甜7号”“甬甜8号”等甜瓜新品种在兴义、望谟、册亨等地试种。新品西瓜试种成功,肖飞喜不自禁。肖飞所在的兴义市泊舟渔歌农业有限公司属于西瓜新品种试种地之一。在黔西南州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派出的技术人员全程指导下,4月底种下瓜苗,6月底西瓜便陆续开始成熟上市。“公司这次试种的15亩西瓜,到7月中旬已卖了多斤,预计可采摘到8月份。这个品种的西瓜皮薄瓤实口感好,一上市就供不应求。”肖飞高兴地说,眼见市场反响很不错,公司打算8月份再试种50亩秋瓜。     除了在兴义市南盘江镇,黔西南州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今年引进的新品西瓜和甜瓜在义龙新区龙广镇柘仑村、册亨县双江镇坝麦村和望谟县大观镇大观村等地也获得成功。经测试,引进试种的西瓜品种系列挂果率%,甜瓜品种挂果率为95%。其中,义龙新区龙广镇柘仑村的甜瓜亩产达斤,每斤售价平均达到5元,亩产值在1万元以上,往昔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的土地摇身变成了“万元田”。工人正在薏仁米加工车间生产引进西瓜甜瓜新品种植,培育脱贫攻坚“短、平、快”项目,是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打造“科联体”平台科服务全州脱贫攻坚和农业产业发展的系列举措之一。     去年以来,由黔西南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林业科学研究所合并组建的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根据全州脱贫攻坚战役向纵深推进,尤其是在“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中,基层干部群众急需科技服务的实际,围绕农业产业“八要素”,构建“联基层、联科研院所、联企业、联市场”为主的“科技联合体”,把过去封闭发展的基层科研机构变成一个“向下扎根、向上连接、广泛合作”的平台型实践机构。通过实施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主动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服务。用巨菌草生产的食用菌走进位于义龙新区龙广镇的贵州山环菌草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大棚,码放着一个个白色菌棒,公司负责人*显荣正仔细查看秀珍菇菌丝生长情况。得益于去年底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显荣带领院里的科技人员与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中心合作,引进该中心发明的菌草技术,用巨菌草代替木头生产菌棒在龙广镇建设了菌草科技示范项目。     因为生产食用菌菌棒的原料不再使用木头,而是采用人工种植的巨菌草,不仅改变了食用菌生产需要砍伐大量林木,破坏生态的传统工艺,而且使用巨菌草产出来的食用菌品质也进一步得到提升,缩短了菌丝发育周期,极大减少了投资成本。正在菌棒车间学习技术的工人这个示范项目对当地食用菌产业明显的明显带动作用不止在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引进,而是在于与当地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福建农林科技大学和黔西南喀斯特区域研究院采取以工代训的方式,对当地的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参训农户掌握技术后,既可以继续留在公司当技术员,也可以自己去种植,而菌棒生产和收购则由公司承担。目前,该公司已建好25个食用菌生产大棚,带动60多名农户接受以工代训。其中,有部分农户掌握种植技术后,已在附近的安龙县洒雨镇等地投资建设了个大棚,从事食用菌种植。   围绕全州产业布局提供技术服务,这些走出实验室、走出办公室的科研人员充分利用自身所学专业技术知识,为州内市场主体、农民合作社等开展技术服务,在脱贫攻坚一线找到了用武之地。通过科技推广、技术服务、产业培育、成果转化等开发式扶贫,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点赞。该院科技人员通过为望谟县麻山镇牛场村和普安县南湖街道西陇村、青山镇下节河村等农户进行山豆根种植培训,今年已在牛场村种植山豆根11亩,西陇村和下节河村种植23亩。菌棒生产车间据统计,截至6月底,黔西南喀斯特区域研究院仅参加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20名技术人员通过成果转化和智力服务、服务市场主体、离岗创业,累计培训基层干部群众人次,建立产业示范点14个,面积余亩,带动多名贫困人口增收。   薏仁米是黔西南州特色产业之一。长期以来,“黑穗病”是当地薏仁种植最致命的病虫害,严重的时候导致农户颗粒无收。经黔西南喀斯特区域研究院技术团队攻关,不仅研发出了新品种替代了原来传统的“小白壳”品种,而且还通过种子“包衣”技术,一举解决了“黑穗病”难题,实现每亩增产公斤到公斤。今年,全州共实施薏仁米高产示范基地亩,有效带动农户增收。   不仅如此,黔西南喀斯特区域研究院还与州内一家国有企业合资成立了贵州宏创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派出2名技术人员入住企业,引进无糖化技术从事薏仁米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该公司已试制了薏仁粉、薏仁糖、薏仁萨琪玛等产品。技术人员郑开松告诉记者,生产线正式投产后,每天可加工薏仁米4到5吨,将极大提升薏仁米的就地转化率,助推当地薏仁米产业转型升级。   “去年底,单位搞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我马上报名参加。”杨永生是黔西南喀斯特区域研究院林科所知名的林业规划专家,目前以“离岗创业”的身份在义龙新区龙广镇安叉村发展茶叶种植。他的茶园现有面积为亩,主要种植品种有“安吉白茶”和“乌牛早”,产品远销江浙地区。今年,村里的农户在茶园务工,通过采茶、剪枝等收入累计达50余万元。“我打算明年要把茶叶发展到0余亩,同时发动周边老百姓种植,带领更多人致富。”杨永生告诉记者。   “作为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只有写在大地上的论文才是最精彩。”在黔西南喀斯特区域研究院院长魏晓双看来,通过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让广大基层科研人员明白了“为谁搞科研、如何搞科研”的道理,厘清了科技研与产业的依存关系,使大家找到了科研自信,也激发了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更加坚定了服务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     为更好投身脱贫攻坚,黔西南喀斯特区域研究院目前组织力量专门编制了《黔西南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技术服务手册》,发放到产业合作社及部分农户手中。此外,还联合黔西南州科技局抽调39名技术骨干组建了脱贫攻坚“科技先遣队”,按照“产业选择,科技先导;农民培训,科技先发;技术服务,科技先锋”的指导思想,分季节、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今年拟实现脱贫摘帽的贞丰、普安、册亨三个县开展示范带动、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等工作,为三地攻克农业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技术服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诚克刘义编辑何涛编审杨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dougena.com/bdgjj/12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