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早听说尚田石楼山那边有赤岩洞,却没有机会去过。查《光绪奉化县志》,仅有“石楼之赤岩”几个少得可怜的文字记载。多年前,明代中期诗人张瓒,曾登上赤岩作诗描写曰:“振衣千仞恣遨游,举目俄惊近斗牛。云锁赤岩低雁宕,天浮沧海小瀛洲。谢安自得闲中趣,徐市何须海上求。瑶草碧桃如旧日,独悲秦辇复沙丘。”据诗描绘,赤岩约有“千仞”巨高,而且几及“惊近斗牛”两星。也有人说赤岩洞很深,说从前有个打柴人,不慎将一根打柴的冲杠掉下到岩洞里后,怎么捞也捞不到。第二天,这位樵夫到离赤岩洞30余里的宁海西店海边,发现浮在海上的冲杠正是自己丢失的那一根,于是就有“赤岩洞,洞里通海”的传说。

从石头岙水库尾底部上行,很快就找到了去大堰的石头岭古道。初夏的石楼岙处处呈现生机勃勃景象,古道对面石楼山,山上的树木在微风吹动下摇曳婆娑,似乎微笑地在向我招手,欢迎并感谢这个熟悉的客人去年曾为她著文拍照,并通过《奉化日报》向读者推介石楼山的风景和雄姿。走约一华里处,按指示牌向右(北),沿石砌之字形小道而上没多少路,就望见一高约30余米、纵长约50余米的巨大的岩石赫然出现在眼前。因其岩体属丹霞岩地貌,多呈褐红色,故前人命名“赤岩”,岩边之洞当然谓称赤岩洞了。“七”“赤”同音,故有人误称七岩洞了。一些不知名的、巨大的藤根,紧贴吸附在岩石底部,增添了这块巨岩的古老神秘的氛围。沿巨岩向上爬行约20余米,就到了由左边巨岩和右边如盖的大岩石形成的赤岩洞洞口,这是一个外观略呈正方形的岩洞。

洞口宽约7-8米,洞高约6-7米。进洞向里稍行进几米,发现右边有一向东石弄口,笔者沿石弄向前行几步,有一如方桌面的大岩石“盖”在出口处,其高度仅1.5米左右,躬着身才能钻出去,但深度仅2米左右,便“此路不通”,只得从原路折返洞内。山洞底部是约成50-60度的山体斜坡,从洞里顺“之”字形慢慢地向上爬行,越往山洞里走,里面越高,左右越窄。在洞内望向顶部,巨大的岩石犹岌岌可危,似乎随时会崩塌下来。纵观全洞,估摸洞深有20来米。洞底,也就是到 处宽约2米,光线比较暗,乃属蝙蝠的领地。人一登上此处,成百上千只蝙蝠随即围着人呼呼飞舞,表示对不速之客到来的惊恐不安。这么多的蝙蝠,长期居住在这里,是故传闻年大积土肥,有人带竹箩到赤岩洞掏蝙蝠粪事不假。笔者赶快离开那里,蝙蝠就“各就各位”,不再来缠扰了。洞底下的山体以小石块和石沙为主,有较细的渗水从底下涓涓流出,游人会防不胜防地被不时从上面飞滴下来的水珠“中弹”。但根本没有所谓可通海的底洞,如果把樵夫那根冲杠从洞 处扔送下去,真的会像传说中的溜出那个刚进来的洞口,一直溜下去,溜进山脚的石楼溪,然后再随溪流飘向大海里吗?距山洞 处即底部约2米的右边,有一曲折向上的岩窟口,洞中上部的光线就是靠那里折射进来。奋力继续盘攀穷登,终于走出岩洞,眼前豁然开朗。依道向西绕到巨岩顶上,尽情呼吸那里的新鲜空气,纵眼瞭望山间的天地,飘然若仙。诗人张瓒大概也是从顶部岩石弄里盘旋走到这里,当年的他,兴奋地站在这岩顶上,诗兴大发。身后的槎源山,前人曾以“槎源”为题作诗描述:“地隔瑶池路,灵槎何处来。云根多古木,山曲有香台。静意鹤同梦,闲情僧自回。遥闻弦上韵,飞溜落岩隈。”登岩远眺,南望石楼山层层峦峦,似乎与之触手可及。清静的石头岭山岙里,简直与千万年前原生态无异,只有对面*泥潭底(山名)山腰的通向山登村的简易公路,呈现现代化气息。头顶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居高临下,仿佛世间所有万物都踩在脚下。观身前青山树木郁郁葱葱,听雨后石涧流水潺潺淙淙,心情舒畅。近来,游览赤岩洞的游客也日益增多。如能再加点投入,加强点安全防范设施,并将周边的石头岙水库—石头岭古道—石楼山—赤岩洞—槎源山(庵)等景点连成一体,岂不是市民周末假日亲近自然、旅游休闲、观光赏景的又一好去处?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倪小池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dougena.com/bdgzy/10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