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冲穴肝经上的消气穴,肝气郁结要
穴位取穴法:人体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输穴、原穴。 别名:大冲穴。 穴义: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 备注:输穴;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急行的风气,其性热燥。 运行规律:循肝经上传中封穴。 功能作用:燥湿生风。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 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 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穴治贫血、羸瘦; 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太冲穴是肝经上的“消气穴”,是容易着急上火人群的一大法宝。因此,生活中,当你感到烦闷、焦虑甚至想发火的时候,只要用拇指指腹推按双脚背部的太冲穴各3分钟,胸中的怒气就会得到缓解,甚至一扫而光。由于肝经的循行路线是自下而上,顺经为补,逆经为泻,因此,消怒火应逆着肝经推,即向大脚趾方向推,要有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佳。 太冲穴是肝经之原穴,不论是肝火、肝阳、肝气、肝风,皆可取其泻之、平之。本穴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疸、呕逆、咽痛、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胺痿痹。 乙肝清热解*胶囊 成份:虎杖、白花蛇舌草、北豆根、拳参、茵陈、白茅根、茜草、淫羊藿、甘草、土茯苓、蚕砂、野菊花、橘红。 功能主治:清肝利胆,利湿解*。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疸(或无*疸)、发烧(或低烧)口干苦或口粘臭,厌油,胃肠不适,舌质红,舌苔厚腻,脉弦滑数等;急慢性病*性乙型肝炎初期或活动期;乙型肝炎病*携带者。见上述证候者。 产品特点 1.保肝、降酶、退*、促转阴四效合一。 2.联合西药抗病*药物使用,10盒一疗程。 温馨提示:脾虚便泄者慎用或减量服用。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dougena.com/bdgzy/2755.html
- 上一篇文章: 百味功效相似中药,可别弄错了
- 下一篇文章: 国医皮肤病验方痤疮陈彤云治疗痤疮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