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云掠月谈谈玉簪饰的演变
电视连续剧《甄嬛传》中,后宫娘娘们华丽富贵,除了光鲜亮丽的衣服材质和颜色外,最让观众动心的还是她们头上那些美轮美奂的头饰。 今天,我们来说说古代发型中最基础的固定和装饰工具:簪。 簪始称为“笄”,是一种最早的实用性发具,除具有固冠、束发的实用功能外,还有装饰作用。从目前国内出版物及考古发掘报告中看,簪的定名并不统一,“簪”“笄”都有使用。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曾有这样的记述:“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簪”的名称已经使用,在本文中,我们统称为簪。 簪最早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采用兽骨制作,扁长状,光素无纹,一端被磨成圆形,顶部较宽,是纯粹的实用器。商周时期,簪依然多采用兽骨制作,同时有少量玉石制品出现,簪的上面开始出现一些鸟首、兽头的雕刻。到了汉代,簪在保留实用功能同时,也开始向装饰化转变。制簪材料很快淘汰了骨质,代之而起的玉石成为主角,并在簪上镶缀了一些珠宝花饰。约在西汉晚期出现了发钗。发钗和发簪都用于插发,但两者的结构有所不同:发簪通常做成一股,而发钗则是做成双股,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区别。秦汉以后,玉制的簪、钗、环、镯等已成为妇女的主要饰品,并相互搭配使用,同时还镶嵌以各种珠宝、玉石、金属等。唐代,簪的制作工艺、造型等呈现空前繁荣景象,出现了镂花及带有细金丝的盘花等。至宋、元、明时期,随着玉簪的发展普及,成为了姑妇老妪均可佩戴的发饰,其样式之繁杂,不一而论。 清代,满族入主中原,要求剃发易服,男子皆不得蓄发,与汉族男性在头顶盘一个发髻并用发簪固定的习俗相冲突,自此男子用簪逐渐消失,女子发簪则普遍流行,且制作更显精巧。民国时期受到社会环境改变的影响,发簪被发卡等取代。当今社会引领时代潮流的饰品中出现了一些发簪饰物,成为一时的风尚,但发簪昔日的风光的确已不复存在了,一些出土或传世的精美玉发簪则成为了珍贵的收藏品。 清代翠雕耳挖簪 从目前所见国内考古发掘出土玉簪的形制,可见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宋代玉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常见纹饰题材有花卉、鸟禽、鸳鸯、龙凤等。如宋代青玉双股钗,长15厘米,宽1.7厘米,体作两股平行的圆柱形,一端尖,一端弯曲并相连。 明代玉簪饰的使用相对普及,簪的制作同时运用了焊接、掐丝、镶嵌等工艺,将簪头扩大。梁庄王墓出土的金累丝镶玉嵌宝石牡丹鸾凤纹掩鬓簪,是用在发髻两边,对称使用的。簪首宽12.6厘米,簪用累丝做成卷草纹底,正面做出嵌玉的边框和抱爪,边框周围是金累丝的花叶和预留的凹槽,红、绿等色宝石分别嵌于其中,边框里嵌一周玲珑玉,再内饰白玉雕牡丹鸾鸟图,在盛开的牡丹花中有一对鸾鸟,一只附身昂首,一只转颈顾盼,长尾与花枝缠绕,动感十足,美不胜收。簪背以一根窄金条横贯为撑,中央垂直焊接一柄簪脚。如这种以左右对称的云朵造型,在明代玉簪传世品较多,簪首不仅有不同题材的纹饰图案,同时还镶嵌各种珠宝玉石,再搭配金银装饰等工艺手法,更加显示出玉簪的精美。 金累丝镶玉嵌宝石牡丹鸾鸟纹掩鬓簪 江西南城明益端王墓出土金嵌宝掩鬓簪,这对掩鬓是典型的明代簪钗中常见的云朵造型,它以九朵如意云组成云朵式造型,中心嵌宝石,一红一蓝,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不过从一些资料来看,明代流行的掩鬓簪式样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在保留基本造型时,不断推陈出新,如云朵上面加饰鸾鸟、凤凰、麒麟之类的祥禽瑞兽,或仙人造型等。之后,以花卉为题材的簪子也逐渐多了起来。 金嵌宝掩鬓 北京海淀董四墓出土的金镶宝蝶赶花簪,是蝴蝶花卉为组合的图案,其设计构思大多取材于五代两宋以来绘画中的花卉草虫写生小品,诸如流行于宋代织绣中的“绣蝶恋芍药花边”的题材,一时运用的相当广泛。人物故事在明代簪子的纹样中也被广泛应用,故事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是花鸟纹样难以呈现的。 金嵌宝蝶赶花簪 重庆江北大竹林明墓出土的金瀛洲学士图掩鬓簪,金簪连脚长16.4厘米,钗首长6.5厘米,重52克,钗首一云朵式边框勒作盈寸小幅布置图画,树抱藤牵中高高低低的亭台楼阁推成远景和中景,高阁上,数人凭栏远眺,近景是一带栏杆相拥的小桥流水,主人骑马,一人持鞭在前面回望,仆从徒步,或负剑,或抱琴,或捧盒,一对人马跨桥过水,蜿蜒而行,络头鞍辔细如蚊脚,桥栏望柱,楼阁门窗,历历在目,人物眉眼虽没有做细致的刻画,而衣冠、神韵却彰显神功。金钗的背面有诗文一首“冠世文章绝等伦,瀛洲学士盛时人,玉堂金马声名旧,明月清风气象新,阆苑朝回春满袖,宫壶醉后笔如神,平时自是承恩重,每赐金莲出禁宸”。笔体刚劲有力,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金瀛州学士图掩鬓簪 从馆藏中看清代时期玉簪。清宫后妃的首饰如同清代满族女性服饰制度一般辉煌灿烂,其选料上乘、做工精巧,在重大典礼及喜庆节日等场合,后妃们必佩戴靓丽的头饰,以烘托节日的气氛。 清代玉簪用料多以翠羽、珠宝、金银、玉石等材料加工而成,实用性装饰性兼备。制作手法也包括了点翠、镶嵌、累丝等工艺,成品十分华丽,尤其是根据各种宝石的属性、色泽,仿照自然界中的花草、果蔬、昆虫制作的簪花,形象不逼真,宛若天成。簪子式样追求吉祥寓意。 翡翠镂空蝙蝠佛手石榴纹簪 翡翠镂空蝙蝠佛手石榴纹簪,这对附有耳挖功能的簪子宽1.7厘米,长19厘米,簪中心透雕佛手,佛手上下透雕石榴,石榴上下雕刻蝙蝠。这对簪子为传统多寿、多子、多福的“三多题材”。 金镶碧玺桃蝠簪,这支簪宽2厘米,长17.5厘米,金质,主要采用錾金和镶嵌等工艺,簪首花纹中部左右纵向镶嵌小珍珠,边内镂空镶嵌圆形蓝宝石、红宝石、翡翠和珍珠,其下嵌碧玺蝙蝠两只,上嵌翠叶围成的碧玺桃两只,顶端翠蝙蝠一只,另一端扁长针状,其寓意为“福寿连连”。 在清代首饰中,我们还发现了金錾花连环簪。这支簪子采用足金用料,宽2.8厘米,长19.8厘米,簪首由小到大十环相连,顶端的 环向下弯曲并嵌一枚大珍珠,环身均嵌连珠纹。虽然用料单一,但设计新颖,构思独特,简约中不失华美,寓意“十全十美”。簪一侧有“德裕”、“足金”戳记。 银镀金如意纹流苏 清代的头饰工艺,大多表现不厌繁复,不吝成本,用料考究。银镀金如意纹流苏,簪子设计成流苏式,宽3厘米,长21.5厘米。这对流苏,采用银镀金累丝如意灵芝挑杆,坠点翠如意一柄,串珠两行,松石、珊瑚、青金石腰结,雕刻“卍”字、长寿字、蝴蝶等图案,坠红、白、紫色玻璃。工艺复杂,颜色亮丽,若将其插于头上,随步态而轻轻跳跃,令人心中怡悦。簪附*条:“览银镀金如意流苏一对,穿碎小正珠28颗,珊瑚、松石青金宝四个,玻璃坠角四个,共重三分,嘉庆十九年十月十八日收,敬事房呈”。 银镀金灯笼纹流苏 银镀金灯笼纹流苏。这支流苏式簪子,宽4厘米,长25厘米。挑杆为银镀金点翠累丝手形,下坠五角灯笼,灯笼五角点翠,中央悬缉红、绿米珠灯笼,正中坠蓝宝石一颗,灯笼四边悬垂珍珠、坠红宝石、粉碧玺坠角,更显奢华富丽。流苏造型构思巧妙,工艺精湛,令人大为惊叹。 从故宫典藏的这些精美头饰中,我们领略了清代头饰工艺的登峰造极,能工巧匠们把各种宝石在头饰点缀中运用到了 。 纵观玉簪饰的发展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审美观。自仰韶文化开始,已经出现了束发、固冠的头饰,其材料、形制等均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丰富。经过岁月沉淀与历史演变,玉簪饰的制作工艺在逐步提升,制作手法越发精美,由原来单纯的固发功能发展为固发、装饰双重作用。伴随着玉簪制作工艺及材料的不断发展,也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创造才能及聪明才智。 (图片来自《奢华之色》《清宫后妃首饰图典》) 作者:白兰 编辑:许可 排版:程晓婉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 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dougena.com/bdgjj/10208.html
- 上一篇文章: 好吃6种美味简单的粉丝做法,半夜饿了
- 下一篇文章: 打完ldquo麻腮风rdquo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