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中医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基于最近几年国家对于中医药的提倡和媒体的推广,大部分人对于中医感冒都知道分有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只是怎么区分有人还会疑惑,从药店拿的药到底是治疗风热还是风寒的也分不清楚。 次写就写一些关于这些的基本的知识吧,毕竟最近周围好多大人孩子都在感冒。 关于感冒的分型,中医内科学教材上主要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暑湿感冒的话基本发生在夏秋之交或者湿气比较重的地方,这里就不多说。这次主要还是说一说风寒和风热。 简单的区别方法如下: 风寒感冒风热感冒鼻涕清水涕*浊涕痰液稀薄色白*痰或者白粘痰舌苔舌苔色白而润舌苔微*偏燥,舌尖边红肢体感觉肢体酸痛肢体酸痛不明显,多有浑身无力感肌表感觉怕冷明显,发热较轻,一般无汗怕风明显,发热较重,无汗或者有汗,汗出不爽咽部症状咽痒,咽痛感觉较轻咽燥,咽痛感觉较重口渴口不渴,或者口渴想喝热水口渴,且想喝偏凉一点的水心情多低落,易打哈欠多烦躁,易怒 按照上表应该基本可以判断自己得的到底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了。然后在用药的选择上,两种感冒的用药选择也是截然不同的。简单的说一说两种感冒下的中成药的选择吧。 风寒感冒的话主要是选择具有辛温解表,温肺散寒功效的中成药,具体的药物里一般含有麻*、桂枝、羌活、苏叶、干姜、生姜一类的药物。比如风寒感冒颗粒(听这名字也知道啦)、感冒软胶囊等。风热感冒的话主要选择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的中成药,具体的药物里一般含有金银花、连翘、薄荷、板蓝根一类的药物,比如夏桑菊颗粒、银翘解*片、清开灵颗粒等。所以大家以后不要只要是一感冒就喝板蓝根啦~ 再深入一点讲的话,还会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就是中医上说的“寒包火”,简单点说就是这个人本来是有内热的,但是又受了风寒,表寒包着内热,就会出现身上寒热症状都有的表现,比如体表是怕冷的,舌苔也是白的,也有清水鼻涕,但是同时又觉得自己想吃凉的,咽痛明显,心中烦躁,口臭,大便都是干燥的,那这个时候的治疗除了需要驱寒,也需要清热,可以选择一些既能解表散寒又能清热解*的药,比如防风通圣丸。 还有一些具体症状的在购买药物时可以如下选择:伴有咽痛的可以选择带有桔梗的药物;伴有头痛的可以选择带有白芷、川芎的药物;伴有咳嗽痰多的可以选择带有杏仁、贝母、前胡的药物;心中烦躁明显的可以选择带有栀子、豆豉、淡竹叶的药物;胃中不适的可以选择带有旋复花、半夏、陈皮的药物;口干明显的可以选择带有芦根、天花粉的药物。所以买药的时候多看看说明书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具体的话牵涉很多中药学的知识,这里说只是做一个参考,以后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铺开讲一讲平时经常用的中成药物或者中药。) 单独的说一个中成药吧,也是我经常推荐别人用的,就是感冒清热颗粒。这个药组成如下:荆芥、薄荷、防风、柴胡、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地丁、芦根。按照我上面和大家说的,这个中成药里面驱风寒的,有驱风热的,有止咳的,有生津止渴的,有治疗咽痛的,方子里寒热各半,偏性不明显,适合寒热症状都不是特别明显的轻型感冒或者感冒初期。但也是因为药物作用不单一,所以不适合寒热明显、感冒症状较重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风寒和风热也并非一成不变,比如风寒感冒前期前期处理不当,会由表证变成里证,寒证变成热证,本来的清水涕和白稀痰会变成*脓涕和*痰,这个时候也要及时的调整用药,才能起到相应的治疗效果。 小孩子的感冒很多时候会伴有食积,所以在治疗期间应多食用易消化食物(小米粥、山药粥等),可以适当煮一些山楂水或者麦芽水配合服用。 还有就是平时大家一咳嗽就喜欢炖贝母雪梨汤喝,这种做法也是需要注意的。贝母和梨都是偏凉性的,所以如果是风寒咳嗽的话其实是不适合的。风寒咳嗽的推荐的做法是可以用生姜和梨一起炖,生姜可以去梨的凉性,本身也是疏风散寒的,比较适合风寒咳嗽的朋友。 写在 : 一直以来我对于自己的希望是不仅仅做一个中医药工作者,也希望自己能做一名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推广者。所以一直都有写些中医方面的小文章的想法,却又觉得自己才疏学浅,在中医道路上也只是上路,说错了怕误导大家,也怕各位同行笑话,想等自己学的更深刻一点,再进行这项科普。只是随着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久,却觉得自己穷极一生也不敢说能领悟中医真谛,所以还是先不定期的写一些和中医有关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正确。欢迎各位批评指正,我一定虚心接受。 次就写到这里吧, 祝大家年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封面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dougena.com/bdgjj/10512.html
- 上一篇文章: 孩子又感冒了,是风寒还是风热呢
- 下一篇文章: 快速判断风寒感冒or风热感冒超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