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无关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曾经在乌兰这片热土生活工作过三十多年。这里虽属高寒缺氧地带,但夏季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是避暑胜地。在乌兰的夏天无需空调和风扇,由于昼夜温差较大,一年四季都盖被子。记得那时盛夏最热的7月份,穿短袖衫的时间也不过一个星期。在这里种田一年一收,春种秋收,所以说夏有鲜花开放,秋有风吹麦浪,景色宜人,是避暑纳凉的 去处。在乌兰的三十多年,留下了很多美好的故事和回忆。

图文无关

二十年前的七月二十日正好是个星期天,上班族难得的一个休息日。这一天天气格外晴朗,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艳阳高照,万物竞秀。于是和妻子、儿子商定去城郊东北方向的上北沟大干渠游玩。

来源:赵辉先生(图文无关)

走出县城便是农田,道路两旁油菜花喷吐着芬芳,花香扑鼻,沁人心扉;条田*绿间隔,移步换景,麦田里掀起层层绿浪,似波涛翻滚,令人陶醉。顺着去火电厂的柏油路向北走出不远,靠路西侧有一家放养蜜蜂的,一座*绿色简易帐房,不远处堆放着许多蜂箱。附近空间被嗡嗡飞翔的蜜蜂所弥漫,密密匝匝,也不管来往的人和穿行的车辆,一味地飞来飞去,忙忙碌碌,采蜜酿蜜。有三、四个放蜂人戴着纱网头盔,在不停地折腾蜂箱,收拾蜂板上的蜂蜜。

穿过蜂区继续向北走不远,有一条向东的便道伸向绿野深处。我们顺着便道向东大 了不足1公里,尽头便是上北沟大干渠了。路边渠旁有一座不大不小的建筑物,里面住着一户人家。干渠东侧又有一家放蜂的,形式与刚才所见相似,近处蜜蜂横七竖八地翻飞,一不小心,就会被蛰。为了躲开蜂群,我们顺渠向南,只见渠中水满,奔流不息。这是一条主干渠,上口宽足有4米,预制板铺设而成,有很好的防渗功能。走近跌水处,水花四溅,响声如雷,浪涛滚滚,渠大如河,水流一泻而下。水虽不深,但流速湍急。这里曾经发生过勇士跳入激流救出落水儿童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县中学教师李文福、城关派出所所长董青,两位勇士跳入激流救出一名不慎落水的儿童,他们的事迹是我写了一篇报道,在一九九九年七月三日《青海日报》第二版刊登。对他们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给予表扬,并提出向他们学习。

站在渠边不由的想起曾经发生的故事,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举目四望,我又真正领略到了大自然赋予万物的勃勃生机。远处,群山连绵起伏,松柏点点。近景,田野间林带纵横,青杨挺拔,错落有致。有高的、矮的、有独树一枝的、有成片成行的。青杨、柳树,郁郁葱葱,满眼翠绿。

凡是有水流过的地方,便有成行成片的树林茂盛地生长着。眺望那林带的尽头是白墙红瓦的房屋,绿野深处有人家。只有一河之隔的东台地育肥场的房屋、院落、树木,隐约可见。绿树掩映中的河东撒拉村和育肥场判若远近两个层次,重重叠叠,一派田园风光。东台一望无际的庄稼地,比这里高出一个层次。那土墙围起的饲养场宛如海市蜃楼,缥缈而神奇,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身边,哗哗流淌的渠水从这*绿相间的庄稼地中间穿流而过。站在条田的塄坎上,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块巨大的*绿相间的地毯上,这地毯从你身边一直铺展到远方,直到被那排排青杨挡住视线。

田野里有三、五成群务劳庄稼或割草的老乡们,他们或开着手扶拖拉机,或赶着毛驴车,在顺渠道路上满载着刚刚割下还散发着清香味的青草、燕麦草,口里时不时吼几声青海“花儿”,驶向回家的路……

在渠边的树荫下,妻子悠闲地打着毛衣,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还忙着手里的活。儿子最喜欢在渠边戏水,在地边儿上捉蚂蚱。一家人谈论着,欢声笑语不断。我们尽情地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夹带着油菜花的芬芳,还有“绿色海洋”里散发的阵阵清香,陶醉在田野美景的幸福之中。中午时分,我们一家三口在渠旁树荫下席地而坐,分享着带来的两兜酿皮和二斤手抓羊肉,之后,每人一罐“椰风挡不住”饮料,也就算是中午的午餐了。

夕阳西下时分,在返回的路上,妻子冒着被蜜蜂蛰住的“危险”,到放蜂人那里买了一大瓶蜂蜜,也算是这次郊游的 收获。它寓意着一家人甜甜蜜蜜的幸福生活。时间虽然过去很久了,但这次游北沟干渠的经历至今难忘,郊外处处皆风景,生活时时有文章。

游北沟干渠END

作者/赵绍臣

排版/小雅

图片来自各位朋友及投稿

在此衷心感谢各位拍摄者

乌兰style长期征稿,投稿件和图片请联系小编小雅(







































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白癜风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dougena.com/bdgjj/3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