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藤”的话题

故事的开始

天气逐渐炎热,坐在水池边空空的藤架下面,孩子们热得满头大汗。每天早上运动之后,偌大的藤架下,大家都抢着挤坐在靠近树荫的一侧小角落。

李语轩一边擦汗一边说:“要是有好多树荫就好了。”

小伙伴们纷纷抬头望着栾树和空空如也的藤架,我看着他们问:“有什么办法能让阴凉的地方大一些、多一些呢?”

沈佳雯想了想说:“可以种很多的树。”

沈轩昊马上回应:“啊,对呀对呀,这样就好多树荫啦。”说着脸上漏出满足的笑,好像已经感受到树荫下乘凉的快乐。

张梓艺瞥了轩昊一眼,嘀咕:“那还不如种葡萄呢。”

沈轩昊又激动地回应:“啊~那还可以吃葡萄,哈哈哈。”

胡云博受到提醒后突然发言:“我们可以种那个丝瓜,种植地上哥哥姐姐的丝瓜爬到楼上了,有好多大大的叶子。”

一群小家伙叽里呱啦议论开了,描述着丝瓜、葡萄、牵牛花、葫芦……爬到藤架上一片阴凉的场景。

故事进行中

次谈话:藤架那儿究竟种什么?

藤架那儿究竟种什么?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我们班最近的一件大事。午餐后,我们 次正儿八经地开展了一次谈话,并且把藤架下挤在一起抢“树荫”的照片呈现在了孩子们面前。

李语轩又是 个发言:“我还是觉得种丝瓜比较好,因为丝瓜它爬起来比较厉害。”他一边说一边用动作比划着向上爬的样子。

张嘉琪迫不及待的表示支持:“对,就种丝瓜,它的叶子很大,我同意李语轩。”

洪郑举着手说:“我,我也想种丝瓜,丝瓜还可以吃呢。”

张梓艺有点腼腆但又欲言又止,我问:“小蝴蝶,你想种什么?”她脱口而出:“牵牛花,牵牛花也会爬在那个藤架上的。”

有了跟丝瓜不一样的答案后,一下子,孩子们的话闸子被打开了。李语轩高举小手,他说:“徐老师,我不想种丝瓜了,我想种葫芦,就是那个葫芦娃,葫芦娃……”说到激动处忍不住唱了起来。我故作好奇:“葫芦会爬藤吗?”“会会会,电视里那个葫芦娃就是爬到上面挂在上面的。”几个男孩纷纷补充。

这场谈话中,积极的孩子始终热情高涨,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对话。但是,也有一半的孩子,他们只是在倾听,还有三四个孩子完全不感兴趣。临近午睡,谈话停止,我说:“想法都很棒,但是,首先,我们得有一些种子!如果,你有想法,这几天就把种子收集来吧。”

谈话后的行动

孩子们带着各自的想法,有的请求家人的帮助,收集到了爷爷奶奶留的种子,比如南瓜、长豇豆等;有的求助了我们,通过淘宝购买了种子,比如葫芦、爬藤羽叶茑萝等;还有的自己动手,到园内种植地上收集了老丝瓜的种子。

第二次谈话:爬藤植物的种子怎么种?

种子很快收集到了,大家在认识这些种子时,发现虽然他们都会爬藤,可是它们长得并不一样。那么,这些长得不一样的爬藤种子我们该怎么种呢?

胡云博比划着说:“就这样,撒在地里就可以了。”

李语轩马上反对:“不对不对,要先挖一个坑,把种子埋在里面才可以。”

洪郑好像忽然想到了什么,他说:“要像哥哥姐姐那样搭一个小房子,种子才会发芽的。”

……谈话陷入了沉默,大家都没了主意,不得不暂停。

我现场搜索了一段关于种子播种、育苗的视频进行播放,所有的孩子都把目光转向了视频,全神贯注地看完。

“育苗,我们先要育苗。”顾成鑫在视频一结束马上两眼放光,他说:“我爷爷就是会育苗的,在地里先翻翻土,然后把种子放进去,再盖盖好,浇点水,过几天种子就发芽了。”他说完的时候孩子们忍不住鼓起了掌。张嘉琪竖起大拇指说:“牛,我们就这么干!”

谈话后的行动

我们把育苗实验放在了两个地方,一个是班级的自然角,孩子们收集了泡沫箱,挖了泥,播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的认为种子的“头”朝下,有的认为“头”朝上,在不同的意见表达和猜测中,他们进行了对比小实验;另一个是班级种植地,孩子们简单地划分了下地块,种下了不同的种子,还模仿哥哥姐姐的做法搭了一个简易的“小暖棚”。

第三次谈话:藤架那里的宝贝是丝瓜爸爸吗?

育苗箱里的芽芽们陆续发芽了, 个发芽的是南瓜,第二个是长豇豆,第三个是丝瓜……葫芦和菜南瓜发芽有些慢。那接下来我们就该选址啦!然而,在选址的过程中,我们意外地从藤架下发现了一个“宝贝”。

顾成鑫说:“看起来像大山芋,可是山芋的肉肉不是这个颜色的。”

史心妍凑过去观察了那“宝贝”的小叶子:“有点像丝瓜,它的叶子很像丝瓜的形状。”

顾成鑫说:“那难道是丝瓜的爸爸?”

胡宇杰对我说:“徐老师,你用手机查一下就知道了。”我掏出手机借助百度软件扫了几次,显示是蝙蝠葛,但是与文字描述又不符合。

我们把这个意外挖出来的“宝贝”埋到了藤架的一角,把它的照片带回了教室,孩子们基本分为两个观点,一种说是山芋,因为它大大的身体和它皮的颜色很像山芋。另一种猜测是丝瓜爸爸生出来的小丝瓜,因为它的叶子形状很像丝瓜的叶子,但是小很多。

史心妍出了主意:“要不我们把发芽的丝瓜苗种到藤架的另一个边上,等它长大了我们看看他们一不一样,如果一样就是丝瓜。”

“你们同意这个小实验方法吗?”我问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同意。”

谈话后的行动

孩子们从育苗箱里选择了几棵“大个子”丝瓜苗,移栽到藤架的南侧一角,为了保护这几棵苗,他们放了一个轮胎,并在轮胎内侧插了一圈树枝,每天给苗浇水……可是移栽的后几天,太阳暴晒,秧苗出现枯萎的苗头,他们观察、讨论后觉得是因为小秧苗晒太阳晒得太多了,于是就又找了一个轮胎叠上,避免了秧苗暴晒。

第四次谈话:苗苗爬不上藤架怎么办?

谷雨节气,温度和湿度都刚刚好,我们移栽的丝瓜苗和意外发现的“小丝瓜”都长势喜人,长出了爬藤的茎。我们得让他们爬上去,有什么办法呢?

张铭浩 想到办法:“我们可以用游戏的管子搭一个架子,这样它们就可以从架子上爬上去了。”

洪郑也想到一个主意:“要是有一根长长的绳子就好了,把绳子绑在轮胎上,小苗就从绳子上爬呀爬,爬到很高的地方。”

管焓淅灵机一动,说:“搭一个梯子,把玩游戏的梯子借给小苗,让小苗从梯子上爬上去。”

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谈话时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并且很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我们在谈话中间加入了“设计环节”,请孩子们把自己想到的帮助苗苗爬藤的办法简单地画出来,然后再在集体中介绍自己的办法。

谈话后的行动

根据自己的设计,孩子们尝试了搭架子、拉绳子、架梯子等方式,在不同阶段帮助苗苗爬藤。

第五次谈话:爬藤的植物是怎么爬藤的?

这个问题在第四次谈话的前期,曾经提出过,但是当时孩子们的回答非常单一,他们只能表述:“他们绕着爬上去的。”今天,在孩子们尝试了帮助苗苗爬藤之后,在他们有了一个阶段的观察之后,我们又一次认真的围绕这个问题开展谈话。

胡云博说:“丝瓜有一根细细的像线一样的茎,那根茎软软的,绕在绳子上或者树枝上就会爬上去了。”

洪郑说:“它们绕起来就像电话线一样,一圈一圈卷住不会掉。”

叶丰钰也有自己的发现:“那个电话线就长在两片叶子中间那个地方,每一段都有。”

我又问:“那丝瓜的茎、藤、叶子又没有眼睛,怎么能知道旁边有没有可以爬的地方呢?”

胡宇豪笑着说:“凭感觉呀!”

“嗯?什么感觉?”我追问。

管焓淅急忙补充:“植物是有生命的,那个丝瓜的电话线它会伸到上面、下面、旁边试一试,如果碰到了东西,它就会绕着爬上去。”

胡云博听完感慨道:“怪不得他们都是爬在最近的那个线上。”

顾成鑫若有所思地嘀咕:“也许它们是有眼睛的,可是我们看不见他们的眼睛。”

谈话后的行动

孩子们的想法不断在与同伴的对话中被打开,他们对爬藤的植物充满了好奇,他们在自然角、藤架下的丝瓜藤上找“眼睛、鼻子、嘴巴……”,他们有新的探究问题冒了出来。

故事的尾声

那个意外发现的“丝瓜爸爸”在小马叔叔的口中得到了答案,原来它是吊瓜子,吊瓜子开花了,长出了小葫芦一样的小果子,孩子们高兴万分,也很期待。丝瓜爬得越来越高,虽然期末还没能爬满整个藤架让大家有些失落,但是我听到他们在说:“等到暑假过后,丝瓜肯定爬了好多,我们就可以在这里乘凉啦。”同时,这些爬藤植物也带来了新的朋友,小蚂蚁们顺着藤爬了上来,孩子们喜欢极了……

我们的收获与思考

种植是一段植物生长的旅程,从种子们的萌芽开始……

种植是一段经验生长的旅程,从孩子们的话题开始……

似乎没什么特别,我们班本次项目活动的开展,遵循的是最为常规的种植地路径。之所以选择这条最为基本的“路”,主要是基于我们班孩子的经验现状,新中班的孩子虽然经历了上学期的种植,但是无论是种植还是探究能力,他们都表现得较为初浅。因此,我们需要带着他们经历一段完整的植物生长旅程,来帮助他们获得“一个概念”。

其实也有一些特别,在这段常规路径的旅程中,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班本路径:“谈话-实践”闭环式循环。这条“路”的选择并非是在一开始就预设好的,而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提炼和调整的。当“藤”的话题产生,我们就进行了价值判断,预设了孩子可能获得的发展。但落到实践中,却发现每次活动后孩子经验的零散。这是一个很难的难题,于是,我们尝试将“谈话”作为突破口及链接口,带着孩子们经历一段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生长旅程,来帮助他们获得“一个经验”。

五次谈话,每一次都相互关联,串起整个项目活动。从 次“藤”话题的开始,我们似乎一直在聊,但是这背后是孩子们亲身经历的种植全过程,是孩子们猜测、实验、验证的全过程,是孩子们发问、碰撞、总结的全过程。我们看到孩子的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正像那一根根丝瓜藤一样不断地向上生长,这是我们本次活动 的收获。

图文

苗九班

编辑

赵燕

审核

园长室

在田园中自由呼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eidougena.com/bdgcd/8617.html